万洋模式:产业生态优先,让千万制造业安家

首页    信用品牌    万洋模式:产业生态优先,让千万制造业安家

文/张润东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非常快,一些城市的制造业基于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纷纷外迁、转型或倒闭,导致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出现明显下降。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人口、资金和商业都是随着产业流动的。而制造业的离开,让城市空心化的弊病就会显现出来,进而会影响到三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万洋集团明白,让制造业留下了,扎根下来,才是一座城市夯实产业根基的根本。于是,万洋集团向千万中小企业喊出“让企业有个家,我才是企业家”的声音,开启了后地产时代工业厂房的“万洋模式”。8月16日,《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服务广东中心主任、广东省信用研究会会长张优怀,《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服务广东中心主任助理张润东,在万洋智慧园区运营集团华南区域总经理李根的带领下,走访调研了万洋集团华南总部,现场听取了万洋集团在广东地区的发展情况,并一起研究在工业厂房园区运营领域产业研究与品牌建设的问题。

 


      万洋集团是总部在温州的一家制造业集聚平台运营商和中小企业服务商,其在各地投资建造的“万洋众创城”是万洋集团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园。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万洋集团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关于制造业中小企业集聚平台运营服务的万洋模式。凭借较强的经济实力,万洋集团创建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的创新运营模式,走出一条产业招商新途径。在这新模式下,万洋在各地打造的万洋众创城,都是集制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制造业集聚平台,以多种业态组成了一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产业新城,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集聚转移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及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建成或在建的万洋众创城园区达108个,面积超7000万平方米,可聚集中小制造企业超16000家。而广东地区已有1700家企业进驻万洋众创城。预计今年底,广东将完成23个万洋众创城园建设。
      目前,在疫情及国际经济形势双层压力下,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分布散的需要转向专精特优发展。这些属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多合一”的简易厂区或违章建筑场所,等待他们的将是转型产生的用地难、融资难等种种问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万洋智慧园区运营集团总经理李根说,“中国厂房,万洋制造,你造不如我造”。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万洋集团拥有投资、开发、建设、产业招商、园区运营和金融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万洋众创城以产业思维开发园区,通过全产业链招商,实现上下游中小企业在园区内高度集聚,推动中小企业扎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效避免“候鸟型”企业迁移现象。通过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平台,聚集大量高科技研发产业链与周边制造业保持了强有力的供应链关系,有效促进上下游产业高度合作,从而形成开放式二三产业的生态平衡,使企业成本大幅降低,获得成本优势,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园区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也是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万洋模式”不仅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工业园区招商、管理、服务等难题,助力解决企业用地、建设、融资等困难,更是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园区+社区”管理模式。万洋众创城通过规划先行,统一开发建设垂直工厂,向空中要地,实现工业厂房高层化、专业化。垂直工厂改变过去粗放布局、环境不佳、安全隐患严重的情况,工业用地容积率可达2.5以上,为城市更新腾出空间,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亩均效益。在园区运营上,万洋众创城引入组团式规划理念,构建“蓝领生活服务体系”、“中小企业集群生产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承接体系”三大体系。通过万洋自有物业对园区实行统一运营管理,实行产城一体化配套,园区内配置员工宿舍、中央食堂、万洋广场、生活超市、商务酒店、人才市场、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给产业工人带来餐饮、居住、购物、休闲等一体化服务,为企业和员工创造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厂门口享受城市生活,家门口实现工厂就业的良好环境。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园区管理系统,融入社交、移动、大数据和云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管理与物业管理一卡通,即时采集生产、生活数据,既为园区企业带来智慧服务和科学管理,让企业拎包入住,节省人力、物力和精力,又能给万洋带来长期稳定营收。万洋以专业化运营管理,协助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为城市的产业提供了疏导平台,减少配套投入,节约行政成本,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在招商融资方面,万洋众创城作为制造业集聚平台,是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非常有效的途径。万洋集团在实际投资决策项目中,发现大湾区真正需要向内地转移的大多是中小企业,经常发生因投资项目小而拿不到土地的问题。招商引资单位为了项目尽快落地,把项目无限“做大”,实际投资1000万元的项目包装成5000万元或1亿元以上。拿到土地后,却因为先天不足,统计难以入库,投资计划难以完成,从而使大片土地浪费,出现了“入库难、开工难、见效难”的问题。面对这一乱象,万洋集团通过“同步招商、同步建设”模式,以集团自有国家房屋建筑一级资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和招商运营团队及丰富客户资源,实现建设、开发、招商运营、客户增值服务一体化运作。万洋众创城把重点招商目标放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利用公司信用提供过渡性担保,引入大型专业金融机构,通过智慧园区技术形成产业大数据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有效化解了银企首次对接难、银行放贷线下监督难等问题,使中小企业享受集团信用等级金融服务。设备融资租赁、经营性贷款、票据贴现、仓单质押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大大减轻了园区企业负担。在金融助力下,让企业租得起厂房,就能买得起厂房。同时,万洋众创城通过提高企业定制园区比例,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厂房,既满足企业生产工艺需求,又能避免前期过多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更能加快园区整体的运营效率及提高规划、设计合理性。在“双同步”的招商模式下,万洋众创城竣工之日,就是企业投产之时。企业只需安装设备就可以开始生产,极大地提高了项目落地速度。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规划了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三大转变,全国制造业掀起一股改革浪潮。2016年,万洋众创城在平阳开出首张工业厂房预售证,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开创了浙江首单预售模式下的十年期厂房按揭。2018年,万洋众创城在慈溪掌起镇,通过统一集中建设污水、废气等处理设施,为企业解决了环境等共性问题,为中小企业抱团转型、推进“工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奠定了基础。2019年,万洋众创城在顺德龙江镇以首个 “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挂账收储公开出让”方式实现了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将村内低矮杂乱厂房统一改造成现代化的实体经济产业园,成为村改的标杆示范项目,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
       万洋众创城的成功,解决了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难题,也让万洋集团开始了品牌建设的新征程。由于制造业企业的属性,往往被认为是生产、研发、技术、销售的重要性更高。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对品牌认知仍然停留在较低阶段,没有将品牌建设加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中。加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进一步减少了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为了解决园区企业的困惑,勤练品牌内功,万洋集团积极策划以园区为主体的产业沙龙活动,作为产业社交名片输出价值,主动链接政、产、学、研、金等各种资源,形成常态化智库联动。遍布全国各地的万洋众创城积极建立产业社交,针对性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政策申报等公益性服务,强化资源挖掘和链接能力,为园区企业及生态链伙伴搭建资源平台,推动合作交流的可持续性。在品牌传播上,万洋以各园区自媒体、专业媒体、传统及网络媒体为主的传播矩阵,通过千企访谈录的形式在媒体传播上打开通道,为园区企业搭建万洋万企展舞台展示品牌形象,既做到全面覆盖,又能精准赋能营销。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也是聚集资金、人流、物流各种资源的重要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工业不能放弃制造业。在疫情和电商双重冲击的背景下,很多城市的线下商业活动都并不太活跃,店铺空置率也越来越高,但“万洋模式”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无论是开展服务、建设厂房还是集约化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有效率地投资工业厂房,让千万制造业安家,杀出一条独特的“园区+社区”产业生态优先的现代化转型道路。万洋模式的成功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带动当地劳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家庭收入的增长带动消费增长可持续,并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促进项目快速落地见效,使投资和消费变成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是创新发展的硬道理。
 

2022年9月1日 10:0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