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县域内率先破除城乡壁垒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而此前刚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更明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怎样才能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未来的县域又该如何发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首席科学家韩一军。

 

韩一军

 

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实施

 

新京报:今年一号文件的提法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但《规划》中的提法似乎更具体,叫“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韩一军:目前城乡融合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到本世纪初这种关系出现反转,开始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号文件与《规划》既是对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城乡深度融合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包括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等。

 

新京报:这种融合与市民化行动,会不会引起乡村产业的资源要素进一步流向城市?

 

韩一军:乡村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人才,现代产业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仅靠原有的人才显然不够,要从城市来。从资金上来说,现有的发展资金仍然不足,需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同样要求城乡融合进一步推进。随着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五大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的活力会一点点回来。我相信,未来乡村会越来越美,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持续丰富,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去乡村创新创业,这样我国城乡深度融合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县域成为突破点

 

新京报:如何理解我国首次提出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韩一军:在中国,县域是非常重要的行政单元,也是非常特殊的经济区域。县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占全国GDP的一半左右,县域占全国90%的国土面积、52%以上的人口,县城还是城乡之间的连接点、纽带中枢,天然具有城乡融合发展优势。

 

新京报: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号文件部署的工作中要如何体现?

 

韩一军:未来要在县域内部率先实施更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管理以及数据等各种要素更加畅通流动。公共服务也是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领域,农民现在更加关注教育、医疗、养老等内容,这意味着需要给农村的相关领域持续加大投入。

 

新京报:今年一号文件,为何仍继续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韩一军: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规模达到60万亿左右。与此同时,县域还是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

 

乡村产业可归纳为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六大类。除了第一个种养业之外,其余五类的发展,本质上都需要进一步破除县域内的二元结构。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因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大的难题可能就是用地,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很难解决,但通过统一的要素市场,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2025年2月24日 11:55
浏览量:0
收藏